

向旱地要效益、向科技要动力、向大棚要空间、向链条要价值,定边——谋新求质,“慧”就农业新图景
来源:榆林日报时间:2025-09-05 14:25:08编辑:李 娜校对:李强责编:
从旱作技术让“黄土生金”,到数字农机开启“智慧种田”;从荞麦加工注入“科技变量”,到沙漠大棚掀起“银色革命”……定边县始终以创新破题,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为破解“谁来种地”的难题,定边县以“五良”融合构建发展新路径;为激活“沉睡资源”的潜力,靠科技赋能打通生产各环节;为实现“四季增收”的目标,用设施农业打破季节与地域限制;为破解“谷贱伤农”的困境,凭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条,一套“组合拳”下来,不仅让农业生产更高效,更让农民收益有保障。
这份探索结出了丰硕成果:2024年,定边县粮食总产量突破40万吨,农业总产值达67.09亿元;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3万余亩,年产值超3亿元,持续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金秋时节,贺圈镇纪畔村旱作示范区,连片的糜子、高粱、谷子渐次成熟,穗浪翻涌,一派丰收景象。
“政策好、人努力、天帮忙,今年肯定有好收成!”纪畔村村民刘沛义感慨,如今天旱有地膜保水,生虫有无人机打药,旱地也能实现稳产。
刘沛义是定边县推广旱作农业集成技术的受益农户之一,他的感触是该县推动农业转型的真实写照。
旱地在定边的耕地中占比超过七成,尤其是白于山区,年均降水量约340毫米,“靠天吃饭、广种薄收”曾是这片土地长期的辛酸注脚。面对这一困境,该县系统推动旱作农业技术集成应用,让农业生产从“靠天吃饭”向“科技保产”转变。
2025年,全县共推广旱作集成技术15万亩,作物涵盖玉米、高粱、糜子、谷子、马铃薯等,依托“良种、良法、良田、良机、良制”的“五良”融合模式,在贺圈、红柳沟、杨井、白湾子等14个乡镇建成万亩示范片。项目区预计可实现节水30% 、节肥20%、节省劳力20%,真正的完成节水节肥、增产增收,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。
日前,在堆子梁镇庙湾村玉米地里,连片的玉米穗迎风拔节。种粮大户李登云站在田埂上,轻点电子设备屏幕,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立即响应,通过滴灌带将水分和养分精准输送到每株玉米的根系。
“过去种地靠经验,现在靠科技,”李登云介绍,“系统给庄稼配了‘定制餐盘’,要喝多少水、补多少肥,一点手机全搞定。”
春播时北斗导航播种机实现厘米级精量播种,生长期通过土壤改良技术提升有机质含量,智能系统按需精准调控水肥。 2024年,李登云种植的玉米借助这套“科技组合拳”,亩均增产超100公斤,节水率达36%,展现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强大助力。
藏粮于技的实践,已深深融入定边农业发展的脉络。近年来,全县累计投入5.92亿元建成48.95万亩高标准农田,构建起以智能水肥一体化为核心,融合北斗导航精量播种、耐密抗逆品种推广、全程机械化服务的现代化生产体系。同时,通过组建技术服务团队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、建设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基地等举措,将先进适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。该县还配套建成农业气象监测预警系统,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服务,真正的完成了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知天而作”的转变。
这一系列扎实的科技举措,为定边农业增产增收注入持续动能。全县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37万吨以上,2024年,堆子梁镇获评陕西省“吨粮镇”,白泥井镇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,科技已成为农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在红柳沟镇沙场村,一座座日光温室在昔日的沙地上熠熠生辉。“一年两茬,四季都有收入!”村民李志红经营的20座大棚首茬瓜果收入近20万元。十年前,这里人均年收入还不足5000元,如今依托1282座设施大棚,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895元,实现了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四季增收”的转变。
沙场村的变迁正是定边县设施农业蒸蒸日上的生动写照。近年来,全县累计投入财政补贴资金3300万元发展设施农业,2025年加大支持力度,追加400万元。目前,共有日光温室7030亩,塑料大棚24300亩,涵盖种苗、蔬菜、水果、食用菌等多种品类生产,有力保障了“菜篮子”“果篮子”稳定供应,更鼓起了农民的“钱袋子”。
“下一步,定边县将继续按照集中连片、规模发展的原则,提升设施农业智能化水平,让更多农民享受到‘四季有事做、全年有效益’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。”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学瑞说。
每年十月至次年三月,当北方大地进入农闲时节,定边县科发马铃薯良种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培室内却依然忙碌。在这段时间里,技术人员持续悉心管护着一排排脱毒瓶苗。这些看似柔弱的嫩绿幼苗,正是当地马铃薯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。
在此期间,马铃薯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有序推进:从组培室的种苗培育,到大田的标准化种植指导,再到智能化加工车间的精深加工转型。原本普通的“土蛋蛋”经过多道工序,被加工成全粉、淀粉乃至航天食品原料,最终实现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亿元,带动3.2万农户户均年增收超万元。
近年来,定边县系统推进马铃薯产业升级,在种植环节,整合资金推广智能装备,实现全程机械化,并组织技术团队深入田间提供标准化指导;在加工环节,重点扶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开发全粉、淀粉等深加工产品,有效延长了产业链;在品牌营销环节,成功注册“定边马铃薯”地理标志,通过建设冷链物流中心与完善电商网络,使商品率从68%明显提升至92%,真正的完成了优质优价。
不仅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,定边的农业转型已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。白萝卜产业方面,该县通过建立8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,配套发展净菜加工和冷链物流,产品远销日韩、中东等海外市场,年出口额突破亿元大关。荞麦产业方面,通过开发荞麦挂面、荞麦茶、荞麦酵素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,实现了产品价值的显著提升。
在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,定边县更着眼于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。该县持续完善加工产业链条,建成以马铃薯、小杂粮、羊肉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,年加工能力达56万吨。同时,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,引进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,为农产品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。此外,积极拓展销售经营渠道,通过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和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,推动更多定边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本站所刊登的榆林日报、榆林电视台、榆林人民广播电台及榆林网各种新闻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榆林网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。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127320006
榆林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